《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及赏析

【导语】:

  《杏花·北陂①杏花》咏杏花诗鉴赏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清代吴之振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

  《杏花·北陂①杏花》咏杏花诗鉴赏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清代吴之振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宋诗钞初集·临川诗钞序》)对于王安石后期诗歌来说,这个评价是深中肯綮的。《北陂杏花》诗就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杏花的形象,鲜艳绚丽而不落凡俗。傍水的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所描写的“北陂杏花”,正是临水开放的。这种清幽的环境,使得杏花别具逸致。首句“一陂春水绕花身”,正描绘了这种逸致。“绕”字则以其特有的轻柔圆转之美,赋予“春水”以爱花、惜花和着意护卫、滋润“花身”的人格力量。春水尚且如此钟情,足见此花确实非常可爱。次句“花影妖娆”,是说树上繁花似锦,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同样妖娆美丽,树上水下,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春涨绿周遭,俯视红影移渔船’。皆观其影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引)花影倒映在明净清澈的春水之中,于原有的娇艳之外,复增其渊默虚静之美。有时风行水上,微生涟漪,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摇曳荡漾,生出千姿百态的美;而风止以后,它又渊默自若,未始失其虚静的韵味。影之于形,似一而实二,两者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各占春”,表面上是说各自包含着浓郁的春意,实际上亦即各有其美学价值之意。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泊乎无为。他对于水中影的欣赏,正好反映了他在这种特殊的心境下对于虚静的审美理想的追求。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抒写了诗人闲淡的情志,那末后两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便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了。鲜艳的花瓣纵然被春风吹落,飘洒在清澈的春水上,其纯洁的芳魂,却一无所玷,春水上涨,也许还有机会“暗随流水到天涯”,又不失其远大之志,而那开放于车水马龙的南陌边上的杏花,最终将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变成尘土,这是多么可悲! “作雪”与“成尘”,分别为高尚与污浊的象喻。诗人原先积极推行新法,后来又被迫闲居江宁,出处进退虽然不同,而其进步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实未尝有异。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献身,这是诗人一贯的宗旨。“纵被”、“绝胜”,语气坚决悲壮,与屈原“九死未悔”的精神极为相似。前人曾说:“末二语恰是自己身分。”(《宋诗精华录》)可谓一语中的。

  王安石晚年曾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他虽外示平淡,而内心实极痛楚。寓悲壮于闲淡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思想实际的深刻反映。

相关推荐
  • 《王安石·杏花》原文及赏析
  • 《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原文及赏析
  • 《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及赏析
  • 《赵师侠·浪陶沙杏花》原文及赏析
  • 《元稹·杏花》原文及赏析
  • 《赵长卿·一丛花杏花》原文及赏析
  • 《程垓·谒金门杏花》原文及赏析
  • 《高观国·杏花天杏花》原文及赏析
  • 《李弥逊·临江仙杏花》原文及赏析
  • 《谢枋得·荆棘中杏花》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