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皮日休《游栖霞寺》原文及赏析

【导语】: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此诗题为“游栖霞寺”,手法却与同类题材有别,表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此诗题为“游栖霞寺”,手法却与同类题材有别,表现在诗人对山寺本身不作任何描写,而主要着笔于它周围的山水环境。这一别具一格的写法,正体现出诗人独特的匠心。

  开篇即称: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这两句看似突兀,实则与诗题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内涵也十分丰富。首先,它点出了栖霞寺所处的地理位置(空山)和寺的主人(明居士);其次,它暗示了诗人“游栖霞寺”的目的在于访友; 第三,它不仅渲染出栖霞寺空旷寂静的氛围,而且透露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淡淡惆怅,同时为以下的写景抒情张本。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上句是说在白莲吟处缺少吟白莲的人。细味全诗,可知此时正值夏日三伏,寺内有白莲盛开,诗人因此为无人共赏对吟而深感遗憾。从中也可见明居士的风雅和诗人同他的诗文交谊。下句写诗人坐看青色的云气从身边缓缓飘散开去,这是高山所特有的景象。所以,这一细节不只传达出诗人独坐的悠闲之趣,还在前联写山 “空”的基础上,巧妙地烘托出山的高峻。

  由于友人不在,诗人只得独自游览。他信步走去,骋目四望,细细观赏和品味这眼前的一切。“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这是诗人俯仰之间所见,也是最令他动心的景色。山泉清凉澄净,沁人心脾;古松盘根错节,姿态龙钟。这真是一个清幽无比的绝妙处所,置身其中,不仅丝毫感觉不到盛夏的酷暑,而且能够忘却尘世的喧嚣。这 一艺术效果的产生,得力于诗人颇见功力的造句。他先将“泉”、“松”置于句首,使其形象十分突出醒目; 继用 “冷”、“枯”予以形容,描状极为精确; 最后又以 “无三伏”、“有六朝” 加以点染。从而赋予自然界中常见的泉和松以深山所特有的天然野趣和幽僻色彩,并暗示山寺历史的悠久。与此图画相应,这两句在词语对仗的同时,还在音节上采用了对拗的形式,更增加了清幽高古的意味。

  眼前这自成一统、别有天地的环境是如此纯净美好,早已冲淡了诗人的惆怅,他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这境界之中,只觉得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他由此想到,什么时候能见到友人,待月亮升起的时候,在石上相对坐论逍遥呢?结末“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这两句,既是情语,也是景语。它抒发了诗人清高绝俗的襟怀和萧散自然的雅兴,同时又是诗人在想象中描绘的一幅诗意浓郁、兴味悠长的图画。

  这首诗与其说是一篇游记,不如说是一帧清新幽美的淡墨小品。画面上出现的种种景物,例如白莲、青霭、冷泉、枯松、清月、空山,无不具有清淡幽冷的色彩。透过由这些景物组成的意境独特的图画,读者可以想象出栖霞寺的深藏幽僻,明居士的风神、情趣,还可以体味出诗人自己闲适淡泊的高情远意。而作者并未着力渲染,文字简洁素淡,从中也可见其手法的空灵含蓄。

相关推荐
  • 唐·韦应物《游溪》原文及赏析
  • 唐·孟郊《游石龙涡》原文及赏析
  • 宋·王禹偁《游虎丘山寺》原文及赏析
  • 唐·张九龄《湘中作》原文及赏析
  • 唐·李贺《溪晚凉》原文及赏析
  • 唐·施肩吾《瀑布》原文及赏析
  • 明·朱元璋《燕子矶》原文及赏析
  • 清·李国宋《牛首山》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原文及赏析
  • 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