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说《入海》原文及赏析

【导语】:

  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  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  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  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  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  山水之美始终是与高尚人生相

  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

  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

  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

  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

  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

  山水之美始终是与高尚人生相应相通的。当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与之契而为一时,便往往会通过观照自然而反思自身,并因之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升华。《入海》(其一),就是唐代诗人张说与大海相契相融而写就的气象廓大,元气浑成的大海吟。

  “乘桴入南海”,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fú),小木筏。张说字道济,是政治家兼文学家,武则天朝累官至凤阁舍人,因指责张易之兄弟诬陷魏元忠而触怒武后,配流钦州(今属广西)。道既不济,又适临南海,诗人自然萌生出遁世之念,他想弃绝尘俗,乘着木筏飘入大海,从此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然而,“海旷不可临”,大海的空阔无涯使他且敬且畏,望而却步。旷远、幽深,南海何其大! 失意“乘桴”,孑然一身,诗人又何其小! 大小相映,已透露出张说落魄寂寞的消息。

  中间四句,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摹大海的情状,创造出浩茫的时空境界。“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是说瀚海茫茫,横无际涯,大地失去了原本方正的面貌; 水流混混,波涌浪翻,犹如创造万物的太极之阴气凝成。“混混(gǔn gǔn)”,同“滚滚”,水流不断貌。《孟子《离娄下》有“原泉混混,不舍昼夜”句。这里用 “茫茫”形容大海的辽阔深远,用 “混混”形容水势的汹涌浩大,使画面境界开阔,气象恢弘。接着,诗人展开想象之翼,进一步描绘大海的浩大浑茫。“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两句并列写景,“出没”、“浮沉”两对反义动词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活泼流动的光彩。大海浩瀚渺远,连接天际,迷迷蒙蒙,云山在这里出没变换,时隐时现; 天地在这里浮沉交替,若有若无。这几句,诗人化实为虚,着重写远景,写意,写想象,着重侧面烘托,启诱人们去体味渺漠空濛的天际和波澜壮阔的大海。可以想见,面对“茫茫失方面”的大海,张说自己哪能不触起身世浮沉前途未卜之感呢!

  诗的末四句从对大海表层意象的描摹转入了对大海深层意蕴的赞叹。“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意即大海的广渺深邃人们是无法测度的。最末两句比前更为推进,发掘大海之品格。“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大海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正源于它盈缩自如的自然规律和容纳百川的高尚品性,囿于俗务的人怎能领略到它那宽广的胸怀和虚涵之心呢! 诗人极目碧海苍天,并进而与之“相合为一魂”,引出对大海和人生的感慨,进入了“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精神境界,使诗人的精神品格在万顷沧波中显现出异样的光彩。

  张说身处逆境,仍执着人生,以“大笔挥洒”的技法,古朴苍劲的语言,描摹出大海的形象与精神,境界宏阔,风格沉郁。

相关推荐
  • 唐·张说《入海》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原文及赏析
  • 唐·崔颢《入若耶溪》原文及赏析
  • 清·王士禛《再过露筋祠》原文及赏析
  •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原文及赏析
  • 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二首》原文及赏析
  • 唐·李贺《南山田中行》原文及赏析
  • 唐·李群玉《南庄春晚二首》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南涧中题》原文及赏析
  • 唐·朱庆馀《南湖》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