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

【导语】: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这是《浪淘沙》组诗的第七首,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潮。

  钱塘江,又称浙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潮以每年的夏历八月十八在海宁所见者为最壮观。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此诗首句 “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 “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据《海宁县志《浙江潮略说》,钱塘江口有两座山,其南日龛,其北日赭,并峙于江海汇合之处,即所谓海门。第三句以“须臾”承接第二句,由开头的动境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什么呢? 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他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雪堆座座。文字表面上看已不是写潮水,实际上恰恰正紧扣起句“吼地来”,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漩的壮观场面。全诗不事雕琢,流走飞动,而又紧凑洗练,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相关推荐
  • 宋·释仲殊《润州》原文及赏析
  • 唐·李涉《润州听暮角》原文及赏析
  • 唐·元稹《游云门》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孔稚圭《游太平山》原文及赏析
  • 唐·孟郊《游终南龙池寺》原文及赏析
  • 唐·崔道融《溪上遇雨》原文及赏析
  • 宋·郑协《溪桥晚兴》原文及赏析
  • 明·俞安期《漓江舟行》原文及赏析
  • 明·陈沂《瀑布泉》原文及赏析
  • 宋·孔武仲《玉渊亭龙潭》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