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后游》原文及赏析

【导语】: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此诗写于杜甫居蜀时期。杜甫在成都草堂,闲居无事,不时外出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此诗写于杜甫居蜀时期。杜甫在成都草堂,闲居无事,不时外出游历。上元元年(760),杜甫曾去新津游览,次年,又去新津,写下了《游修觉寺》一诗。修觉寺在新津县东南。《后游》一诗,写于《游修觉寺》之后,故称“后游”。因修觉寺是故地重游了,故开头两句说:“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此中的“寺”指修觉寺,“桥”指新津北桥。诗人不说自己 “忆寺”“怜桥”而用倒字之法,曰“寺忆”、曰“桥怜”,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江山胜迹都写成有情之物,以宾形主,更表现出诗人对江山胜迹的热爱。

  三、四两句,承一、二句而来,用同样手法,把江山写得若有所待,似为有情之物。祖国的大好河山好象随时欢迎她的游人投入自己的怀抱。那烂漫妩媚的山花和袅袅依依的细柳则更加多情了,她们在任凭人们欣赏,对人们做着无私的贡献,让“游者皆得见之无所私也”。(赵注)以上四句诗,把大自然加以人化,诗人对自然山水经过一番艺术处理和审美关照,自然山水便活了起来,在自然山水中寄托了诗人的性情。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两句,是对仗工整的山水名句。此两句写春日之景。大自然用和风细雨滋润着原野,“烟光薄”三字,写出了春天大自然的明丽。山水云雾之气在日光照射下,很快便收敛了,“薄”字状出了烟光的变化迅速。“沙暄”指原野平沙的温暖,春天昼长夜短,春日迟迟,故用 “日色迟”三字形容。

  结尾两句,是诗人在游赏修觉寺时的感想。诗人半生穷困,“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于干戈扰攘之际,有家难归,客居蜀地,其愁思是可以想见的。他打算在自然山水的陶冶中,获得暂时的慰藉。“客愁全为减”正道出了这种心情。结句的“舍此复何之”,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和对现状的不满。闲居草堂,无所事事,理想与抱负无法实现,除了游览江山胜迹之外,又能干什么呢?岁月蹉跎,除了来此消愁解闷,又有什么地方可去呢? 虽言“客愁全为减”,实际是“客愁”并不能忘怀,结句露出老杜沉郁的本色。

相关推荐
  • 明·刘基《古戍》原文及赏析
  • 清·曹寅《古北口中秋》原文及赏析
  • 清·顾陈垿《古北口》原文及赏析
  • 清·林则徐《即目》原文及赏析
  • 唐·崔橹《华清宫》原文及赏析
  • 清·刘源禄《华楼》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维《华岳》原文及赏析
  • 金·赵秉文《华山》 原文及赏析
  • 唐·裴迪《华子冈》原文及赏析
  • 宋·陆游《剑门关》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