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说《过蜀道山》原文i及赏析

【导语】: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  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  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至万岁天册元年(695)间,张说曾两度使

  我行春三月,山中百花开。

  披林入峭蒨,攀磴陟崔嵬。

  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

  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至万岁天册元年(695)间,张说曾两度使蜀,本诗为初使时作。当时他年仅二十余,已以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年少得志,对于“鹰扬虎视,英伟磊落,越在诸生之中,已有绝云霓之望”的诗人,更似添花锦上。这首行旅诗,在对蜀道山水移步换形的描绘中,表现出青年张说的朝气与胸怀。

  阳春三月,山中百花似乎迎接着远来的诗人,展枝盛开,这明媚的春景正反映着诗人欢快的心情。然而百步九折的蜀道毕竟是险峻的,披开林莽,攀着石磴,诗人终于沿着蒨青的峭壁,登上了崔嵬的山颠。这时,眼底展现出别一番壮伟的景象。银白的云涛,在山腰中喷涌而起,一脉清江穿越束峡奔腾而来,奇险峻伟的蜀山巴水,都在青年诗人的足下,于是他不禁高歌“谁知高深意,缅邈心幽哉”。自然界山山水水中那高深难究的意趣,有谁能知道呢? 只有那经历险阻,登上绝顶之人,方能体验到它邈绵无际的真精神,才能产生那与自然契合的幽远情思。不难看出,在这对山水的礼赞中,在这一问一答间,奋发着诗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宏阔意气。

  张说是初盛唐际一位起过渡作用的重要诗人,所作以“堂庑宽大”称。这首早年之作,已初见端倪。“白云半峰起,清江出峡来”,是传诵既久的名句,佳处首先在以简净的笔触,勾勒出富于立体感的壮伟画面,山云喷薄,由下向上; 清江出峡,则由西而来,这云气江声更以丛山峻岭为背景,遂有气象万千之势。其次,这一联之佳更在全诗结构上的成功。前六句的写法虽仍不离六朝初唐山行类诗,随记一路行来景色的密丽笔法,但已剂以清空之气。诗中的景物,其实分作两层,初入山道,阳春花开的明丽景色,至次联披林攀磴的艰苦征程已被遮隔,但从“峭蒨”、“崔嵬”仍可见,诗人的意气并未中断,而正由于次联的一隔,一旦攀上山顶,方有豁然开朗的又一宽阔境界,所以在“白云”、“清江” 一联,读者不仅能感到景象的大转换,更可看到起笔的风发意气,经由“披林”“攀磴”一联的盘旋,至此又升华到新的高度。这样篇末的高唱才水到渠成,激昂嘹亮。这种写景的简净有力,这种鼓舞意气以转换景象的结构,就是前人所评张说诗中的“清空”之气,就是其初唐笔法中逗露的盛唐之音。

相关推荐
  • 清·康有为《过虎门》原文及赏析
  • 清·苏曼殊《过蒲田》原文及赏析
  • 宋·苏舜钦《过苏州》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过白岸亭》原文及赏析
  • 宋·陆游《过灵石三峰》原文及赏析
  • 金·方回《过湖口望庐山》原文及赏析
  • 宋·俞桂《过湖》原文及赏析
  • 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原文及赏析
  • 宋·谢翱《过杭州故宫》原文及赏析
  • 清·康有为《过昌平城望居庸关》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