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戴叔伦《三闾庙》原文及赏析

【导语】: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枫树林〕《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此处暗用其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枫树林〕《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此处暗用其意。

  这是一首凭吊三闾大夫屈原祠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深深的景仰,全诗流荡着一种悲凉感慨的情调。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位居高位(左徒是仅次于宰相一类的官职),他才华横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富于理想(要求统治者“圣哲茂行”、“举贤授能”),但楚怀王和顷襄王竟听信了周围许多大臣的谗言,他被排斥,被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一个“怨”字,概括尽了屈原悲愤的心理状态。《史记·屈原列传》云:“屈平(屈原名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个“怨”,正是承袭了历史上明察之后的结论,是一个经过了时间沉淀的、有着铁铸般分量的不易之字。这两句诗,实际上可以倒转后理解:屈子的哀怨,犹如沅湘之水千古不废地流淌着。“不尽”,指绵长,也可说是悠久,至今犹在;“何深”,指幽深,也可说是广远,至今笼盖;它们包孕回环、错综成文,极其形象而深切地表达了屈子之怨的深广而悠远。诗的三、四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似乎是写的眼前的景色,其实诗意隽永,蕴含着苍凉和崇敬。日暮时分,深秋季节,秋风乍起,萧萧枫林。怀古之思,悲愤之意,俱在景色描绘之中。霜叶枫林,一片火红,既是眼前景,又是屈诗意,还是诗人对屈原崇敬的自然流露。李锳《诗法易简录》说:“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此诗的确发端已妙,结句尤显功力。

  读了这首诗后,有一种广阔、悠远的感觉,这是因为它凌驾了时空的整体背景:时间——日暮、秋天,空间——远处的沅湘二水、近处的萧萧枫林;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情调,这是因为它捕捉了富于特征的景物——黄昏,深秋,霜林;这感觉、这情调,正是诗眼“怨”字所要产生的氛围,正是吊谒三闾庙所要留下的情思,而且是与屈原这位伟大而悲剧的人物相肖相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