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早雁》原文及赏析

【导语】: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在今内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指北方边地。〔仙掌〕汉武帝时,建章宫立有承露铜盘,金铜仙人舒掌托之,故亦称仙人掌。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早雁》诗“似是寄托之作”,一语切中鹄的。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咏物诗,而是托物寄慨抒情诗。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回鹘南侵,突入大同川,转战于云州城门,大肆虏掠,唐王朝下诏发陈、许、徐、汝诸处兵屯于太原、振武、天德,准备第二年春天击退回鹘。这时正是早雁南飞的季节,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想到北方边境的人民因为回鹘统治者带兵南下,仓皇逃难,颠沛流离,而写了这首忧时感事的《早雁》诗,表达了对北方饱受异族蹂躏的苦难人民的忧念和对时局的感伤。全诗用比兴之法,借雁以寄慨,以高超绝妙的艺术手段表达了深厚的同情,颇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从想象着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秋天正是北方胡人射猎的季节,弓弦响处,大雁在空中发出凄厉的哀鸣,四散惊飞。“惊”“飞”“散”“哀”四字,维妙维肖地描绘出雁的情态、动作和声音。诗中的“虏”指回鹘,表现出作者对胡人的不满与鄙夷;“惊雁”指逃难的人民;“虏弦开”指回鹘南侵。这二句想象,为全诗奠定了黯淡而苍凉的基调。

  接着诗人用映衬的笔法写出了征雁的孤单与冷漠。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的时候,清凉的月光正洒在宫中孤耸的仙人掌上。汉朝陈皇后曾经失宠幽居的长门宫,此时灯光非常暗淡,雁儿飞过,留下的只有几声哀鸣。由仙掌的孤耸来映衬征雁的孤单,更显出其失散离群、形单影只之情景。哀鸣之声在宫中回响,又表现了清幽与冷漠的境界。诗人以早雁的离散悲鸣,比喻百姓的流离失所,而征雁飞过长安时的几声哀鸣,正暗示着统治者应当知道和关心这些情况。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又带有委婉的讽刺。

  诗的后四句是劝慰征雁之词。据《方舆胜览》记载:“回雁峰在衡阳之南,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可是此时的征雁能否如此呢? 显然不能。诗人好象在对征雁说:如今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在北方边地肆虐,你们又怎能随着春风而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南飞的大雁,即使春天到来了,也不能飞回北方,而在胡人铁蹄下逃难的人民不也正象大雁一样无家可归吗!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江南潇湘一带,尽管人烟稀少,冷落荒凉,但有菰米与莓苔足以充饥,你们就暂且在此安身,别再回去尝那战乱之苦了。这是诗人无可奈何的慰藉之词,感情极为沉痛。既表现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与体贴,也透露对唐朝统治者的失望与不满。

  杜牧这首诗大概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会昌二年春天,杜牧由比部员外郎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他推测自己由京官外放,是由于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并且在李德裕执政的数年中,杜牧始终在外州作刺史,很不得志。黄州是一个比较穷僻的小州,元和时户仅5054,杜牧出任为刺史,与朝中人事离阔,任人排挤,深感孤独与寂寞,正如孤雁一般,不知归期何日。诗的未尾故作慰藉语,谓此州虽小,尚可以栖身。

  杜牧的忧时感事之作,大多是直陈其事,而《早雁》诗却另辟蹊径,通体用比兴手法,全篇以想象贯之。以虚衬实,虚景藏情,虚实结合,曲尽其妙。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局,句句写人,将身世之感慨、时事之艰难融汇于对征雁的描绘中。明人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早雁》诗正表现出这种特点。

相关推荐
  • 唐·杜甫《无家别》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新安吏》原文及赏析
  • 宋·杨万里《插秧歌》原文及赏析
  • 宋·张舜民《打麦》原文及赏析
  • 唐·李贺《感讽五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 汉·蔡琰《悲愤诗》原文及赏析
  • 唐·李绅《悯农二首》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