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原文及赏析

【导语】: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1624—1662),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明未名将,民族英雄。南明弘光朝监生,隆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1624—1662),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明未名将,民族英雄。南明弘光朝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隆武二年(1646),反对其父降清,于南澳岛(今属广东省)起兵抗清。永历十五年(1661),率领将士数万人,从厦门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在今台南境)登陆,收复台湾。

  这首诗是他与张煌言于顺治十六年联合出师北伐,率水陆大军十七万人,经崇明直破瓜洲、镇江,包围南京时所作。当时江南人民纷起响应,形势极好。诗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决心。

  “缟素临江誓灭胡”,该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郑成功与张煌言在焦山设坛,先后祭祀了天地、山河、明太祖与崇祯皇帝等。缟素临江,望之如雪,三军举哀,哭声百里,既是祭祀, 也是誓师。因此,此句真实记录了这一历史画面。“缟素”是哀兵必胜,是哀怨故国之不存,从而激励将士勇往直前。“誓”示灭清决心之大。“胡”指满清贵族及其政权,对之表示蔑视。“雄师十万气吞吴”,写出了十七万大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气势与高昂的斗志,似乎要把辽阔的吴地一口吞下。“雄师”指军队的勇猛顽强,“吞”描述气势非凡,不可阻挡。“吴”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疆土。“试看天堑投鞭渡”, 天堑,指长江;投鞭渡,说可投鞭成桥渡过大江。此用典故,东晋时,北方前秦苻坚南侵时说,以我一百多万大军,旗鼓相望,如果把士兵们的马鞭投入长江,可以截断江中流水。他这话意为,渡过长江灭掉东晋轻而易举。郑成功化用这一历史故事,是描述抗清队伍众多,声势浩大,表达必胜信念。“投鞭”传神地道出人马之多。“不信中原不姓朱”, 含亡国之怨与对满清贵族的义愤。作者想, 十几年来,满清贵族侵扰中原,荼毒江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大辟、嘉兴剃发,城乡草蔓遍地,人民血流成河,白骨相撑拒,千里无鸡鸣,亡国之痛,痛何如哉?今日得复仇良机,岂能不效死一战,作者以双重否定句式,更有力地表达一定要把血债累累的满清贵族赶走,恢复明王朝的一统天下。壮怀激烈,热血沸腾。

  郑成功能诗,但不以诗显名。他的功劳,他的爱国精神,如丽日在天,流芳千古。但这首以首句仄起人韵的绝句,写得气势磅礴,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的顽强精神与崇高品格。诗风明快。语言简洁,激昂慷慨中蕴含对祖国人民的不尽柔情,有打动人心的魅力。

相关推荐
  • 王昌龄《出塞》原文及赏析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原文及赏析
  • 郭登《保定途中偶成》原文及赏析
  • 《伯兮》 - 《诗经》原文及赏析
  • 刘方平《代春怨》 原文及赏析
  •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 刘采春《不喜秦淮水》原文及赏析
  • 冯惟敏《〔双调〕清江引》 - 八不用》原文及赏析
  • 王和卿《〔仙吕〕醉中天》 - 咏大蝴蝶》原文及赏析
  • 王磐《〔中吕〕朝天子》 - 咏喇叭》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