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导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写“方塘”则形似书。“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 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相关推荐
  • 《葛生》 - 《诗经》原文及赏析
  • 《芣苢》 - 《诗经》原文及赏析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赏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 谢灵运《登池上楼》原文及赏析
  •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原文及赏析
  • 王褒《渡河北》原文及赏析
  • 贾岛《渡桑乾》原文及赏析
  • 苏轼《泛颍》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