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 - 《诗经》原文及赏析

【导语】: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春秋时期,卫宣公替他的儿子伋娶齐女为妻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春秋时期,卫宣公替他的儿子伋娶齐女为妻,因听说齐女长得很漂亮,便在黄河边上筑了一座新台,偷偷将齐女纳为己有;老百姓都很厌恶卫宣公这种乱伦的不道德行为,便作了这首民歌讽刺他。(据《毛诗序》)

  作品以卫宣公筑的“新台”为题,假借齐女的口气叙事。一、二两章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说的齐女本来追求的是欢乐美好的婚姻,可是,那个象虾蟆样的老家伙却一点也不漂亮。首章中的“泚”,颜色鲜艳貌,形容台之新;次章中的“洒”,高峻貌,形容台之高。“弥弥”与“浼浼”,都是写黄河水势的盛大。“籧篨”,即虾蟆,也就是蟾蜍。“鲜”与“殄”,美好、漂亮;“不鲜”、“不殄”,就是不美好、不漂亮。如果说,一、二两章重在写齐女来到新台时的直感,那么,第三章便转入对齐女内在情感的刻划,写其内心的失望、烦恼和痛苦。“鸿”,一般指雁,也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野鸭、野鹅等水上禽类。闻一多先生认为特指虾蟆,可备一说。“离”,“罹”的通假字,受到羁绊的意思。“戚施”,与“籧篨”同义,也就是虾蟆。这一章的大意是:设下鱼网,本来是想捕鱼的,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嫁到卫国,本来是想有一个称心满意的美丈夫,谁知得到的却是一只虾蟆似的老家伙。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翻译如下:

  新台啊是那么鲜艳,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浩荡。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一点也不漂亮。

  新台啊是那么高峻,

  黄河之水啊是那么渺茫。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可是这老虾蟆却是这般鬼模样。

  张下鱼网为的是捕鱼,

  谁知偏偏是野鹅儿落了网;

  我追求的本来是和乐的美少年,

  谁知却是这个癞虾蟆在身旁。

  这首诗的喜剧谐趣,源于它毫不容情的尖锐讽刺。一、二两章通过齐女的直感,首先从形貌上对卫宣公进行挖苦和嘲讽。作品未从细部作描绘,仅以“籧篨”一个比喻,便无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卫宣公丑陋的形貌,使读者从接受心理上立即产生一种无比厌恶和鄙视的情感。而卫宣公丑陋的形貌,又与高峻鲜艳的新台构成绝妙的讽刺。如此丑陋的癞虾蟆似的老家伙,为了安置自己的新娘,竟筑起了如此漂亮的新台,这便令人感到可鄙而又可笑。第三章则进一步通过齐女的懊恼和苦闷,讽刺和鞭挞了卫宣公丑恶的灵魂。卫宣公本来是为儿子向齐国求亲的,齐女自然也就以为会嫁给一个美少年作妻子。可是,初衷与结果竟完全颠倒过来——老子娶了儿媳,少女嫁给了老头。这种颠倒,一下子使贵族统治阶级张挂的“父父子子”的遮羞布倒挂下来,露出了他们不知羞耻、乱伦无行的丑恶灵魂;读者在骇然惊视之余,也就会发出鄙夷的声声耻笑。这就是由颠倒错乱所引出的喜剧效果。

  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新台》,便在喜笑怒骂中揭露了他们淫秽的一角,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鄙视和轻蔑,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这是它几千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推荐
  • 姜夔《扬州慢》原文及赏析
  • 孟郊《戏赠无本二首》原文及赏析
  • 欧阳修《戏答元珍》原文及赏析
  • 杨万里《戏笔》原文及赏析
  • 饶节《戏汪信民教授》 原文及赏析
  •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原文及赏析
  • 温庭筠《忆江南》原文及赏析
  • 李煜《忆江南(二首)》原文及赏析
  • 朱彝尊《忆少年》原文及赏析
  • 《巷伯》 - 《诗经》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