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舒頔《小重山 端午》原文及赏析

【导语】: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愁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愁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千百年来,华夏民族都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插艾叶,采香蒲,以纪念自沉汩罗江底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一词,便是借对端午民间庆典的描写,抒发对屈子怀念之情的。

  “碧艾香蒲处处忙”,以特定的事物(艾与蒲)表现特定的节日(端午节),以广泛的忙碌,表现节日的热闹,且首句入题,不露斧凿之迹。在这一广阔的节日背景下,诗人让红男绿女出场了。“谁家”一句,看似询问,实则惊叹:谁家的儿女,这么活泼,这么漂亮,这么热闹,集合在这里共庆端阳佳节!这种句式,颇类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及苏轼“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之写法,重点不在问“谁家”,而是赞笛声美,春茧香。点出了“儿共女”,首句的“忙”字有了主体,而“忙”的内容亦暗中寓之。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穰毒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时记端阳节“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写了“儿共女”的忙,诗人笔锋一转,又写其装束打扮:“细缠五色臂丝长”。《荆楚岁时记》又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端午节,系五彩,求五福,诚然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有谁真的向沅江、湘江凭吊屈原一番呢?“空愁怅”,为诗人感怀。“谁复”句,反问;不求答,而答案已明。总说上片,诗人描绘了热闹与清冷的对照,意在表现,即便为纪念屈原而俗成的节日,也很少有人纪念屈原了,大家关心的是自家的安宁与长寿。

  下片,词意陡转,以抒怀为主。“往事莫论量”,当指屈子忠君爱国而被逐、自杀事。因事有定论,人皆知晓,故不必再“论量”。“千年”句,直赞屈原精神,可与日月同辉,永垂不朽。“离骚”句,再一次对屈原命运表示伤怀同情。终语之妙,纯用景语,在漫不经意之间,表现了无可如何的心情。收煞之法,以无关语带过不了之情,造成情余言外、含蓄不尽的艺术品鉴效果。这种手法,词人常用,但舒頔此阕写得更为自然、妥贴。由日转、影转,还使人联想到时代变迁、人心不纯。

  舒頔对屈原一向崇拜,词中时有表露。在另一首《端午》词(水龙吟)中,曾有句云:“轻云阁雨还晴,苍黄又负端阳节……回首丘墟,满襟尘土,向人空说。且停杯,容我离骚细读,吊罗江月。”由此观之,诗人生于元末乱世,入明不仕,但忠于君国,情系黎民的思想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推荐
  • 宋·赵鼎《寒食书事》原文及赏析
  • 宋·王禹偁《寒食》原文及赏析
  • 唐·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
  • 清·计东《宣府逢立秋》 原文及赏析
  •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原文及赏析
  • 唐·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原文及赏析
  • 宋·寇準《夏日》原文及赏析
  • 宋·苏舜钦《夏意》原文及赏析
  •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原文及赏析
  • 清·曹寅《古北口中秋》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