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情尽桥》原文及赏析

【导语】:

  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雍陶任雅州 (今四川雅安县)刺史时,一天送客至城外情尽桥,问起桥名的由来。跟随的人回答说: 因送客人到此为止

  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雍陶任雅州 (今四川雅安县)刺史时,一天送客至城外情尽桥,问起桥名的由来。跟随的人回答说: 因送客人到此为止。雍陶大不以为然,改桥名为“折柳桥”,并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头两句是对把桥命名为“情尽”的斥责和批驳。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这种感情,扯不掉,割不断,不仅不会因分离而终止,相反会因分离而加重思念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兄弟之间的思念之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爱人之间的思念之情。“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手足之情,都是无穷无尽,难以泯灭的。因此诗人说: “从来只有情难尽”。这里特别重要的是“从来”和“只有”这两个词。“从来”,就是从古到今; “只有”,就是概莫例外。一个“从来”,再加一个“只有”,就把“情难尽”说得十分肯定,绝对,不容置疑。这是前提,有了这个前提,然后加一句反问: “何事呼为情尽桥?”有什么事实上的根据把桥叫做情尽桥?这就把桥命名为“情尽桥”的不合理性批驳得无容身之地。

  长安城东有灞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此后折柳赠别就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诗人主张改桥名为“折柳”。改“情尽”为“折柳”,既含古风,又有送别的情景,自然十分恰当。不过,话说到这里就可以打住了。然而,笔头一转,诗人却从“折柳”二字生发开去: “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化虚为实,把离愁别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诗经》中的名句。风吹柳枝,柳枝在空中摇来荡去,宛如送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徘徊往复之情。“任它离恨一条条”是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脱化出来的。然而,“任它离恨一条条”的感伤色彩更浓烈。徘徊往复不过是一种缠绵悱恻的情绪,而“任它离恨一条条”,则是一种痛下决心的心情,前者是柔情,后者是决断。前者给人以忧郁的感觉,而后者更多的是悲壮的色彩了。一句“任它离恨一条条”,淋漓尽致地把诗的情调,推向了高峰。

  诗只有四句,却富于变化,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在前两句中,第一句是“正”,第二句是“反”; 在后两句中,第一句是叙述,第二句是抒情。有“破”有“立”,有“正”有“反”,有叙述,有抒情,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美感。

相关推荐
  • 《赠少年》原文及赏析
  • 《宿骆氏事寄怀崔雍崔衮》原文及赏析
  • 《哭刘蕡》原文及赏析
  • 《哭刘司户蕡》原文及赏析
  • 《哭李商隐 (其二)》原文及赏析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原文及赏析
  • 《送范评事入关》原文及赏析
  •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及赏析
  • 《别敬侍郎》原文及赏析
  • 《哭山友》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