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微之》原文及赏析

【导语】:

  君写我诗盈寺壁①,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②。  这首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其时白居易仍谪居江州(今江西九江)。诗题下原注: “

  君写我诗盈寺壁①,我题君句满屏风。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②。

  这首小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其时白居易仍谪居江州(今江西九江)。诗题下原注: “微之(即元稹)于阆州西寺手题予诗,予又以微之百篇题此屏上,各以绝句相报答之。”

  刘熙载《艺概》说: “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 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答微之》就是这样一首“用常得奇”的抒情小诗。首句、次句纯为叙事,平平道来,却别有风致。首句以“君”字发端,次句着“我”字起首: “君写”,“我题”; “君写我诗”,“我题君句”;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诗人和挚友所采取的行动、行动的客体以及行动的结果,都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平淡工稳的对句,揭示了交友之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互酬性原则。

  日本学者横山宁夫在《社会学概论》一书中,曾把互酬性解释为“一种相互依存,意指相互报酬的等价交换”。他进一步阐述说: “相互行为意味着行为者之间的某些交换(金钱、财物、情报、爱情等) ,自然,这里也不能忽略当事人在数量上的满足程度。一般说,数量上的满足程度愈是接近等价,相互行为就愈稳定; 相反,这种互酬性愈低,相互行为愈易停顿。”白居易与元稹于贞元年间订交后,共同的志趣爱好和相似的仕途遭际把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贬谪岁月中, 他们以诗歌作为交流感情的便利载体, 互通音问, 唱酬往来,频致款曲,相濡以沫。两人的友情在后代一直传为佳话,金元之际的元好问,在给白朴的诗中就曾颇为自豪地写道: “元白通家旧。”这座后人瞩目的友谊之塔,正是元、白二人共同以“等价”的行为所构筑的。

  唐人七绝注重风调,常以疑问、否定等语式顿起波澜,而造成摄人的气势。在平平叙写了作者和挚友至情弥笃的友谊之后,此诗第三句陡作问语,语势骤起: 既然日逐酬唱往来,那么我们二人重逢又在何时何处呢?

  末句紧承第三句,不无悲哀地答道: “两叶浮萍大海中。”言外之意是说,你我天南地北,漂泊无定,相遇的机会实在渺茫。与此诗同时,白居易还写了一首《题诗屏风绝句》。其序云: “十二年冬,微之犹滞通州 (今四川达县),予亦未离溢上(即江州),相去万里,不见三年,郁郁相念,多以吟咏自解……”可为此句之注脚。两叶随波逐流、转徒无定、散落在浩瀚无际大海之中的浮萍,正是元、白二人可悲境遇的真实写照。小诗以景语作结,融情入景,余味无穷,耐人咀嚼。

  除了语言平易朴实而外,这首小诗在用字上还很有特色。古人作近体诗极忌“犯复”,即不允许一首诗中出现重复的字词。字少句促的绝句尤为如此。白居易这首诗,却一反常例,前三句中出现了三个“君”字,两个“我”字;而我们吟诵起来倒更为自然流畅,并不感到繁复。究其所以,除了服从虚拟当面口语的表达需要外,还由于诗人有意把这两个字作为小诗旋律上的两个音符,轮番使用,在韵调上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从而加强了小诗的表达力量。

相关推荐
  • 《醉封诗筒寄微之》原文及赏析
  • 《河阴夜泊忆微之》原文及赏析
  • 《寄刘苏州》原文及赏析
  • 《哭微之二首》原文及赏析
  • 《感旧》原文及赏析
  •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
  • 《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原文及赏析
  •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原文及赏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及赏析
  •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