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别离》原文及赏析

【导语】:

  昔闻生别离,不言死别离。  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  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  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  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  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

  昔闻生别离,不言死别离。

  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

  北风吹枯桑,日夜为我悲。

  上视沧浪天,下无黄口儿。

  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

  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

  予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

  白日有如此,我心徒自知。

  这是封建社会寡妇的一曲哀歌。

  结婚是人生旅途的一个新起点,可是作者刚刚迈上人生之旅就惨遭不幸,十七岁就死了丈夫。这天大的灾难降到一个弱女子的身上,如何承受得了? 然而又只能由她一人独自承受。过去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死别离,而今让作者亲身经受了。这是何等令人悲痛欲绝的事! 诗的开头四句,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将作者与丈夫“死别离”的遭遇直接写出。

  中间八句写丈夫死后自己的悲苦生活和凄凉心情。

  封建社会的妇女没有独立的地位,她们处在社会最底层。结婚前待字闺中,自然从父命;结婚后有所“归”,当然属于丈夫;倘若丈夫死了,还要信从孩子。现在,不幸的作者结婚不久就成了寡妇,连个黄口小儿也没有,你让她何以生活? 作女人难,作寡妇更难。没有依靠,没有着落,与其这样苦活下去,真不如一死了事。作者自内心深处呼喊出“人生不如死”,控诉了寡妇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作者用亦景亦情、借景抒情的方法,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气氛,在人物自述其悲的基础上,又生动地再现了她的生活如“北风吹枯桑”。秋风袭来,草拂之而变色,木遇之而叶落,何止桑树。然作者独取“桑”,乃因谐音“伤”。“上视”二句,借天地之广大衬作者孑然一身之渺小、孤寒,境遇可悲。“黄鸟”二句比喻勉强活下去。“各东西”以方向不同喻生死殊途,“亦参差”以时间不同说死有先后。选黄鸟、秋草也有作者深意,非信手拈来。

  最后四句仍然没彻底摆脱对生与死这一严肃问题的思考,又一次直抒胸臆,表明生死无所谓的态度。活不能有所作为,死也没什么可留恋。苍天在上,白日作证,我的决心自己知道。求生难,欲死也不易。为了父母还得活下去,死的决心落空了。可怜的寡妇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更何谈幸福!

  真情出好诗。这首诗直抒胸臆,自述遭遇,略无讳忌,沉痛哀切,哭天喊地,生生死死,令人同情,催人泪下。诗中四次将生死并提,对比来写,效果强烈,感人至深。

  作者与丈夫共同生活时间短,感情并不深。她欲随丈夫死,主要是生活没有保障,失去了独自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与其说作者是誓与丈夫同生死的殉情者,不如看作是封建社会的无辜牺牲品。这虽不值得歌颂,但值得深深思索。

相关推荐
  • 《寄夫人》原文及赏析
  • 《定风波2》原文及赏析
  • 《更漏子》原文及赏析
  • 《念奴娇》原文及赏析
  • 《遗林鸿》原文及赏析
  • 《醉花间》原文及赏析
  • 《应天长》原文及赏析
  • 《〔北双调〕沉醉东风》原文及赏析
  • 《虞美人2》原文及赏析
  • 《〔南仙吕〕月儿高》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