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象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 脸色苍白,象城市中的儿童。 (裘小龙 译) 《秋》是
叶芝《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诗歌原文欣赏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 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 独住在蜂声
2022-07-26
秋夜一丝寒意 我在田野中漫步, 遥望赤色的月亮俯身在藩篱上 象一个红脸庞的农夫。 我没有停步招呼,只是点点头, 周遭尽是深深沉思的星星, 脸色苍白,象城市中的儿童。 (裘小龙 译) 《秋》是
(裘小龙 译)
《秋》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作,它之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乃指它与意象派诗在质的规定性方面有着若干的吻合。
这首诗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简化。诗人漫步在秋夜的田野上,趁着月色,可供笔墨驰驱的景观想必是不会少的。但诗人却舍弃了这些,而将视线投向亮点:月亮和星星。对人的注意来说,动与静相比,动更容易被注意到,明与晦相比,明更容易被注意到。因此,夜晚的星月必然成为诗人审美注意的所在。于是,诗人“忽略”了星月以外可凭想象但属于非明晰性质的许多秋夜物象。这也反映了意象派诗人在思维上所作的简化的努力。二是明晰的特点。诗人眼中的这轮月亮,不是朗月,不是皓月,而是赤色的月亮。描写上的明晰、准确和具体,使事物的表象特征得到了饱满鲜明的呈示;而“赤色的月亮”与“红脸庞的农夫”的比并,发散着冷辉的星星,与城市病态儿童的比并,也都显得准确和具体,从而强化了意象派作品的诗意信度。三是对衬的特点。这主要存在于两个叠加的对衬形式之中:赤色的月亮——红脸庞的农夫;沉思的星星——脸色苍白的城市儿童,意象叠加使诗歌形象变得厚重而富于审美意味。此外,诗中还隐含着一些对衬关系,如乡村与城市,冷色与暖色,月亮之近与星星之遥,月亮之近象征着热烈的暖色,星星之遥象征着邈远的冷色。这就带来了结构上的均衡,坚实, 宁静。
《秋》的作者是意象派的掌门人之一,为意象诗的实践付出过坚韧的探索,读者从《秋》这首诗中,可以嗅到意象派诗成熟期的气息。
(赵国泰)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天青石雕至哈利*克利夫顿 我听到歇斯底里的女人们声称, 她们已腻了调色板和提琴弓, 腻了那永远是欢乐的诗人; 因为每一个人都懂,至少
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