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导语】:

  《牡丹·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禹锡  庭前芍药花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天下真花,独牡丹耳。”(欧阳修

  《牡丹·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刘禹锡

  庭前芍药花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天下真花,独牡丹耳。”(欧阳修《牡丹序》)牡丹国色天香,芳艳绝美,被人们视为花中珍品。

  我国人民自古就爱植牡丹,爱赏牡丹,爱吟咏牡丹,当牡丹盛开之时,人们不分亲疏便争相观赏。刘禹锡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创作了《赏牡丹》诗。虽只有短短四句,却成为尽人皆知的千古绝唱。

  在这首诗中,全然不见作者对牡丹进行细腻的描绘,而是在首联中采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牡丹的形象。首先,作者用“妖无格”这三字描绘了庭前的芍药,“妖无格”是艳丽无比的意思,在这里则意味:庭前的芍药花虽艳丽无比,却难给人典雅大方之印象。第二句“池前芙蕖净少情”,是说池塘中的荷花虽然出自清水,为天然所雕塑而给人以净丽的感觉,却缺少那种特殊的风情。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这二句都没有提到牡丹花,而用较多的文字来描写、评述“芍药”和“芙蕖”。然而这正是作者创作手法的高妙所在。“芍药”风情艳丽有余而典雅不足,“芙蕖”净丽超凡而缺少风情,二花的缺陷却是较为明鲜的,那么有谁聚二者之优长呢?诗句至此,坚实的铺垫已经完成。作者笔锋一转,陡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下联。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里的“唯”字用得恰如其份,它特指只有牡丹花为“真国色”,而不是其他种类的花草,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真”字又给人以真真切切的印象,无须任何粉饰。在这里,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去描绘牡丹,而只用“国色”二字作了概括。“国色”取于“国色天香”一词,用在这里,意味着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足以将牡丹的美——那种艳丽无比却又不乏风情的美情表现出来,它将牡丹的美以“一言以敝之”,无可争议。既然牡丹被奉为花中之王,那么世人是怎样表示出对她的挚爱呢?作者更没有以大篇幅描写人们赏花时的情景,只道“花开时节动京城,”其间的“动”字,便将当时的景观描绘出来,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随之以“京城”二字,更足以看出观赏牡丹规模之庞大,从而也进一步映衬出牡丹那牵动万人之心的美,并使全诗的描绘达到了高潮。

  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文字精炼至极,堪称咏花诗中的力作。

相关推荐
  • 《无名氏·咏紫牡丹》原文及赏析
  • 《林则徐·伽蓝寺见牡丹》原文及赏析
  • 《丘逢甲·牡丹诗》原文及赏析
  • 《元稹·和乐天秋题牡丹丛》原文及赏析
  • 《元稹·牡丹二首》原文及赏析
  • 《元稹·酬胡三凭人问牡丹》原文及赏析
  • 《元稹·西明寺牡丹》原文及赏析
  • 《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原文及赏析
  • 《白居易·牡丹芳》原文及赏析
  • 《白居易·白牡丹》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