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原文及赏析

【导语】:

  夜寒如觉有猿吟,积翠重苍万壑深。  下水轻舟弦脱箭,盘山细路线穿针。  本题原作三首,此处选录一首。据作者诗题注文,知此诗作于作者由严州(今浙江建德)沿新安江舟行至歙

  夜寒如觉有猿吟,积翠重苍万壑深。

  下水轻舟弦脱箭,盘山细路线穿针。

  本题原作三首,此处选录一首。据作者诗题注文,知此诗作于作者由严州(今浙江建德)沿新安江舟行至歙州(今安徽歙县)途中。作者于宋末曾任严州知州,元兵南下,他以州官身份迎降,被委任建德路总管。不久即罢官,徜徉杭、歙间以终。他的降元行为颇为时论所讥。此诗写作年代不明。

  首句由寒冷的感觉推出或者说是引出听觉——猿吟。这里“吟”意谓“啼”,“猿吟” 即 “猿啼”。夜间行舟,寒气袭人,也许勾引起作者的一点凄凉心事。猿声带哀,诗人主观心态就借用猿声来表达,或者说是作者心态和听觉相融合。但诗中写了“如觉”,即好象听到,是一种依稀的、模糊的、不肯定的状态。那么,这听觉本身就是作者主观心态的表现了。似听到,却依稀; 似真切,却模糊。这一诗句的佳处就在于写出了这种“如觉”情态。

  从全诗看,这种情态终属是转瞬而过的淡淡的哀愁,作者并没有进一步刻划凄凉景象和心事,而从第二句起立即转入写景,“积翠重苍万壑深”,写苍翠的层林密树覆盖着深深的壑谷。“积”、“苍”、“深”三字,下得很有分量,犹如浓墨重彩反复渲染。如果细玩诗意,这第二句对第一句来说,既是荡开之笔,同时却也有所联系。“猿吟” (哪怕是 “如觉” 的猿声)正是发自这 “积翠重苍”之间,依稀若闻,却也无从寻觅。

  第三句写行舟之状,下水流舟,快似飞箭。此句和上句显出强烈的对比,上句写静态,此句写动态,上句是那样凝静,此句却是如此急剧,读者感觉的跳跃幅度也较大。诗句之间的转承变化也显得比较灵动。

  末句又通过视觉写景色。论者或认为此句比喻新颖巧妙,写盘旋于山谷中的羊肠小道犹如长线穿针那样曲折蜿蜒。按诗句既写盘山小路, 当为蜿蜒曲折。 “线穿针” 云云, 应是以舟中大仰望的角度, 着重写山路之小之细,而重点并不在于曲折。小路两傍或有岩石一类,夜望依稀,犹如线穿针孔而过,也未可知。

  本诗写夜间行舟,却无一句写及月色或星光,但实际上所写景物,都只能是月明星光下才能见到。作者不落笔,读者却自知。这或许也是这首七言绝句的一个特色。

相关推荐
  • 唐·戴叔伦《苏溪亭》原文及赏析
  • 清·厉鹗《蒙阴》原文及赏析
  • 唐·张谓《西亭子言怀》原文及赏析
  • 宋·周密《西塍废圃》原文及赏析
  • 清·刘大櫆《西山》原文及赏析
  • 唐·韩愈《贞女峡》原文及赏析
  • 唐·杨凝《送客入蜀》原文及赏析
  •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原文及赏析
  • 宋·范成大《邢台驿》原文及赏析
  • 明·王守仁《重游无相寺》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