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原文及赏析

【导语】: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这是一首趣昧盎然的写景抒情诗。  诗中的趣味全从题中的一个“寻”字表现出来。诗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这是一首趣昧盎然的写景抒情诗。

  诗中的趣味全从题中的一个“寻”字表现出来。诗的前两句写寻的出发点、寻的时间、寻的目的。春雨新霁,天宇如浴,渡头杨树林碧绿如玉、娇翠滴露。这种景象足以使人神情气爽,万虑澄净。但渡头杨林本是凡境,因此诗人仍要荡舟去寻那非凡之境。“永和三日”,融合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典故,点出寻的时间和目的。在王氏的笔下,三月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此美好的时令、明丽的景色,如此令人神往的高致雅趣,怎能不让诗人兴致勃勃,荡舟而寻?

  诗的后两句才正面写“寻”。李九虽是故人,而诗人对其家从无造访,又无向导,须“寻”而往。但“寻”绝非寻问而往,如此则诗人俗而又俗,李九庄也凡而又凡了。此“寻”的趣味,全在诗人只知李九的住所是一片桃林,桃林前又有一弯清溪,桃花盛开,花瓣飘落水中,顺溪流出庄外。诗人想到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缘溪而达桃花源的故事,便荡舟寻溪。其实诗人正是把李九庄比作现实中的桃源仙境,只是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张旭《桃花矶》诗“桃花尽日随流水”,而诗中人还要问渔者“洞在清溪何处边?”相比之下,更显出 “寻”字的盎然趣味和诗人的慧心灵性。

  一个“寻”字还可看出诗人构思的妙趣。诗题曰“三日寻李九庄”,写“三日”,曰“永和三日”,写“李九庄”,曰“桃花岸”“溪水流”,只用一个“寻”字,便把历史上的高人雅会与超凡仙境自然巧妙地融合为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写得含蓄轻灵,韵致悠然。“寻” 字嵌于诗题之中,全篇写寻,而不着一“寻”字,“寻”字如明珠暗线,意脉不露。诗中没写“寻”的结果,而只是以“寻”这一动词,表现作者的理想境界,语意深长,引人遐想。

相关推荐
  • 宋·韩维《下横岭望宁极舍》原文及赏析
  • 宋·文同《下金鸡山》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及赏析
  • 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原文及赏析
  • 宋·释道潜《临平道中》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原文及赏析
  • 清·宋荦《乌江》原文及赏析
  • 唐·李商隐《乐游原》原文及赏析
  • 宋·潘阆《九华山》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