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赏析

【导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人论宋人诗,有“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说,苏轼便是他们的代表,他擅长于寄哲理于景物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人论宋人诗,有“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之说,苏轼便是他们的代表,他擅长于寄哲理于景物描写中,给人以启迪。这首题壁诗即以它所包含的哲理著名。

  西林即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上,晋江州判史陶范所建,宋时称乾明寺。宋元丰七年(1084),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特地过江登览了神往已久的庐山。匡庐七峰,变化万千。但诗人并不从实处直接描绘庐山奇美的形态,而是从审美者的角度道出看山的印象和感受。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云: “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 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来矣。” 姚宽的解释,或许就是诗句的由来,但诗人的主旨并不在于分峰聚岭的描摹,而是要告诉人们因“横看”“侧看”而“成岭”“成峰”给人们的启示。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此。清人王文诰注此诗云: “凡此种诗皆一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并指责前人以《感道录》、《华严经》坐实之,“诗皆化为糟粕,是谓顾注不顾诗”。可谓 一语中的。但也不容否认,明白这感发的由来,也是深刻理解此诗的前提。

  苏轼把观感同哲理结合起来,从认识论的角度告诉大家,因各自所处不同,而所见必然各异,说明了人的认识无不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王国维曾有“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之说,苏轼此诗说的正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道理。此诗的特点在于并非抽象的演绎,而是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寻常可见之物来阐明事理,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意蕴深刻。

相关推荐
  • 唐·张祜《题金陵渡》原文及赏析
  • 唐·薛逢《题黄花驿》原文及赏析
  • 宋·王安石《题齐安驿》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维《鸟鸣涧》原文及赏析
  • 金·叶颙《鹭立寒江》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维《鹿柴》原文及赏析
  • 宋·李师中《麦积山》原文及赏析
  • 清·吴达善《黔灵山看梅》原文及赏析
  •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原文及赏析
  •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