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3》原文及赏析

【导语】:

  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騃,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打鱼尽在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  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社会中,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

  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騃,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打鱼尽在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

  恩格斯曾指出,在古代社会中,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而“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社会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对这种封建婚姻制度的简洁概括。恩格斯还指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古代作品中那些关于爱情的真挚歌唱,通常都是男女私情的产物,而不是婚姻的结果,原因正在于此,因而,当《山歌·睃》中的少女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情人,公开宣称“弗用媒人弗用财”,她就是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在向封建婚姻制度挑战。

  “睃”,即斜眼看。俗语说“一见钟情”,歌中少女就是如此。她是一眼就看中了自己的情郎。她怀着少女那羞涩而喜悦的心情,斜着眼儿偷偷地打量着心上人,用热情的歌声表明了心迹。

  与文人诗歌相比,民歌有自己的艺术特点。这首歌中所用的谐音双关字,就是民歌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谐音双关”,是利用中国文字多音多义的特点,用一个字关联两个不同的含意。如“丝网打鱼尽在眼上起”,从字面看,“眼”自然是指鱼网上的网眼;但其实际含意却是指人的眼睛。所谓“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不都是靠着人们那一双双相互爱慕的眼睛吗? 又如“千丈绫罗梭里来”,绫罗是用丝织出来的,所以,“梭”自然是织机之梭。但“梭”与“睃”音近而通,故而“梭”实际上指的是“睃”,是情人之间以眼光而进行的爱情交流。再如,“丝网”之“丝”与情思之“思”音同而通。鱼网用梭穿丝而成,绫罗的织成也离不开丝与梭,因而这后两句又构成意义上的谐意联系:以鱼网之“丝”代情思,以眼睛的“睃”代织机之梭——二人以目光传心意,用情思共同编织着爱的美景。在后两句中,上句借捉鱼为喻,这是男人之事;下句以织布作比,这是女人之事;在比喻之中,也寄托了少女对婚后生活的幸福憧憬。而“千丈绫罗”作为劳动的创造,同时也回应着少女“弗用媒人弗用财”的决心。谐音双关的手法,由于借助了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在表达上含蓄、委婉而带有一种精巧的意趣。早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手法就有了广泛的运用。这种新鲜活泼的艺术手法也引起不少著名诗人的兴趣和模仿。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学习民歌的佳作。

  如果说,“千丈绫罗梭里来”的比喻与“弗用媒人弗用财”有意义上的联系,那么,少女为什么一定要用“捉鱼”作比呢? 也并非只有鱼网上才有“眼”的。原来,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鱼”常常是“情侣”或“配偶”的隐语,所以“捉鱼”也就意味着求偶(请参见闻一多《神话与诗》中《说鱼》一文)。

  这首民歌用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表达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直率而委婉,坦诚而含蓄。清新活泼,真实感人。

相关推荐
  • 《山歌2》原文及赏析
  • 《望远行》原文及赏析
  • 《摊破浣溪沙2》原文及赏析
  • 《山歌》原文及赏析
  • 《摊破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 《吴歌3》原文及赏析
  • 《吴歌2》原文及赏析
  • 《长相思》原文及赏析
  • 《吴歌》原文及赏析
  • 《捣练子令》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