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原文及赏析

【导语】: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嘉祐中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政声。在文学上,他不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但本诗却极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嘉祐中曾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政声。在文学上,他不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但本诗却极有特色。清厉鹗《宋诗纪事》有载,并被陈衍选入他的《宋诗精华录》。

  按题所示,本诗是作者夜宿甘露寺僧舍而作。甘露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后经唐代扩建,北宋祥符年间才移建于镇江东北之京口北固山上。面临长江,与扬州之瓜洲渡隔江相望,使这座历史名刹更为增色。

  这首山水纪游诗,实际并未写诗人的直接感受,作者不过有所追慕而来,可能还没有来得及登临纵目,他不过是夜宿寺舍,却已为某种怀古之幽思和河山之恋念而不禁陶醉了。诗人此时写到“云气”环绕的“千峰”,写到“松声”震荡的“万壑”,不过是他睡卧时“枕中”、“床底”的奇想。是梦幻,还是神游?却不得而知了,但它是诗人的意识流动。实际上,此处并无千峰,也乏万壑,所以不妨说,是诗人由对于大自然的爱慕而产生的“愿望之达成”(弗罗依德《梦的解析》)。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就给我们带来不同凡响的印象。它由目接“千峰”,到耳闻 “松声”——松涛之声,组成一幅壮丽的景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由补语“近”和“哀”铸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近”,亲切; “哀”,令人聆听到松涛的凄厉,给大自然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后两句,使人联想到苏轼《题西林壁》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富有的哲理。这里,诗人似乎从神游中醒悟,回到此时此地。山下,正是白浪滔天的大江,要作实地观赏,何必作无谓的遐想?推开轩窗,即可饱览这壮丽的景象。但在构思上异常谲奇:让大江涌入轩窗! 难怪陈衍赞赏它可与苏轼《南堂》绝句:“挂起西窗浪接天”的造语媲美了(见《宋诗精华录》)。这也是富有强烈主观感情的奇妙想象。

  文学上的想象与夸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枕中”有“云气千峰”,“床底”闻“松声万壑”,既是想象,更是夸张; 至于用“银山”、“拍天”形容滔天巨浪,把浩浩长江“放”入室内,更是诗家的夸张,用得形象生动,令人惊心动魄。

  这首诗,虽然是诗人局处一隅的斗室奇想,但气魄雄浑,写诗人主体的意识流动,更强烈地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响往之情,在古诗中不多见。语言白描通俗,又含意隽永,富哲理性,代表了宋诗的特色。

相关推荐
  • 唐·黄宗羲《小孤山》原文及赏析
  • 唐·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原文及赏析
  • 唐·崔曙《山下晚晴》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原文及赏析
  • 唐·鲍溶《山居》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庾信《山斋》原文及赏析
  • 唐·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
  • 宋·王质《山行即事》原文及赏析
  • 清·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 唐·张均《岳阳晚景》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