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宿湖中》原文及赏析

【导语】: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桔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敬宗宝历元年(825)三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霜新桔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敬宗宝历元年(825)三月,白居易除苏州刺史,五月到任,秋游太湖,写下了这篇咏太湖的佳作。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记事。

  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依时间顺序展开了一幅动态的风景画。第一句的“向晚”二字,交代了此游开始的时间,是天色将晚未晚之时,浩瀚的湖水与远处的青天依旧碧绿,只是碧得已不够明透,且那“碧”正渐渐转暗下去,乃至“沉沉” 了。于是,继起的乃是黄昏,残阳将尽,霞光灿烂,和秋天树上的红叶重叠交映,那如火如荼的景观,实在难以描画,而作者著一“深”字便将这奇景轻轻点破,既暗示那火一般的红色将渐渐“深”入到暮色之中,也暗示那秋也将要“深”到初冬了。终于,暮色降临,朗月升起,澄清万里。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深秋的冷月浸在水中,华光辉映,晴波如练,冷得白,冷得纯净。一夜的好月色,及至依稀渐明,繁霜下来,湖畔万树新桔,一片金黄,重霜之下,那桔树早已满枝秋色。太湖的清晨,带给人们的又是一片金色的畅想。这前四句,诗人用浓彩重墨描绘了自向晚、夜宿直至天明太湖景色的变化,并把那景色的特点浓缩为碧、红、白、金四种颜色,和诗人的情绪一起染透了太湖的天、水和树。

  诗的后半部分记事。诗人先交代此游缘由。原来是公务不多,闲下来,所以乘大好秋色,到太湖上以尽秋兴。于是诗人到了千顷碧波之上,舷外青山,樽中美酒,席前歌舞,不为不乐,但感官之乐再快活也代替不了精神创作的快感。所以他要说“纵有笙歌不废吟” 了。在笙歌声中,身为苏州太守的诗人和他的随从们乘着十只画船荡向湖心,美好的月色使他们留连忘返,诗中的一个“宿”字表明,这一夜诗人是睡在船上的。他在太湖的山水中悠悠地入梦,给了他的诗一个余韵不绝的结尾。

  这首诗写景记事兼备,结构完整。特别是描写太湖景色气象阔大,和白居易前此所写杭州景色不同,诗中没有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却有千顷白练,万树金黄,赏心悦目之中,开人眼界。这一些,都是因为太湖阔大,拓展了诗人的视野,壮阔了诗人的情感。

相关推荐
  • 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原文及赏析
  • 唐·黄宗羲《小孤山》原文及赏析
  • 唐·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原文及赏析
  • 唐·崔曙《山下晚晴》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原文及赏析
  • 唐·鲍溶《山居》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庾信《山斋》原文及赏析
  • 唐·杜牧《山行》原文及赏析
  • 宋·王质《山行即事》原文及赏析
  • 清·陈恭尹《岁暮登黄鹤楼》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