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益《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导语】: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的边塞诗,或述边地的奇异风光,或写久戍的悲怨之情,或抒保国御侮的豪情壮志,三者兼之的并不多见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的边塞诗,或述边地的奇异风光,或写久戍的悲怨之情,或抒保国御侮的豪情壮志,三者兼之的并不多见。李益这首《塞下曲》(其一)却把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唐代曾设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南。结合下句“黄河曲”三字,此处的“蕃州部落”当系泛指驻防在黄河河套地区的守边将士。“结束”,谓装束打扮。王衍《甘州子》词:“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杨凝诗: “新参将略事西平,锦带骍弓结束轻。”前者写闺中女子的打扮,后者写军中将领的装束。李益的诗句自然是指后者,这样,才能与诗篇所展现的粗犷豪壮之美相称。守边将士“腰垂锦带佩吴钩”,英气勃发,朝暮驰猎在黄河岸边。古代的“驰猎”多半都带战斗演习、讲习武功的味道。《诗经《七月》: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张孝祥《六州歌头》: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写的都是这种情景。如上所述,诗歌的前两句,虽然侧重描画边防将士的外在形态,但同时又写出他们昂扬振奋的斗志,展现了他们保国御侮、毫不懈怠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李益在《塞下曲》第四首中曾说过: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他热烈地向往东汉窦宪出击匈奴的英雄业绩,渴望在边塞为国立功。这种感情,我们同样可以从这两句诗中体味出来。

  下面两句,笔锋稍转,侧重抒写将士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燕歌”,即乐府古曲《燕歌行》。其声情激荡,感叹淋漓。文学古籍所载曹丕、庾信等人之作,大多描述时序迁移,行役不归,妇人怨旷等,情调偏于感伤。我们把“燕歌” 与“塞鸿飞”相联系,应当说,李益的诗句也蕴含着某种久戍思归的情绪。思念乡土,怀想亲人,自是人之常理,这与前两句的热烈豪迈之情并不矛盾,相反,倒更真实地凸现了将士们大功未建,而又淹留在外的思想活动。这就在昂扬振奋的主旋律之中荡入了一种苍凉悲壮的音调。这是悲壮沉雄之美。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肆意渲染,而是运转笔触,描绘了一幅西北高原特有的景色——“牧马群嘶边草绿”。牧马奔腾,昂首嘶鸣;边草葱茏,一望无际。景物本身色泽明艳,生机盎然,写出了自然界的活力。特别是“绿”字,极富动感,仿佛由于“牧马群嘶”才唤回“边草绿”,才把整个春天唤回人间。七个字,构思遣词都十分巧妙。画面所揭示的情愫是自豪欢快的,充溢着作者对高原之春的热爱。自然,这又与诗篇的前两句互为呼应,真正做到了首尾圆合。从中,我们似乎又体味到诗人甘愿为这块美丽土地献身的报国热情,为“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两句,找到了内在的心理上的依据。

相关推荐
  • 唐·张籍《夜到渔家》原文及赏析
  • 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原文及赏析
  • 清·钱澄之《夜归》原文及赏析
  • 清·方还《夜投山寺早起》原文及赏析
  • 清·梁启超《太平洋遇雨》原文及赏析
  • 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原文及赏析
  • 唐·李绅《宿扬州》原文及赏析
  • 宋·林逋《宿洞霄宫》原文及赏析
  • 唐·白居易《宿湖中》原文及赏析
  • 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