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张治《登石钟山望庐山》原文及赏析

【导语】:

  三月江头花乱红,楚吴天阔水云空。  万峰搔首东林远,独上青山叩石钟。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县城双钟镇。它位于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两山耸立对峙,南为上石钟山,北为下

  三月江头花乱红,楚吴天阔水云空。

  万峰搔首东林远,独上青山叩石钟。

  石钟山,在今江西省湖口县县城双钟镇。它位于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两山耸立对峙,南为上石钟山,北为下石钟山(以后者为著名),合称双钟石。石钟山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苏轼《石钟山记》引)。石钟山,或以为风浪击石,声若洪钟,故以声定名; 或以为其山上锐下丰,如钟覆地,故以形定名。张治《登石钟山望庐山》诗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暮春三月,长江南岸繁花似锦,举目远眺,烟波浩渺,水天空阔。近处,田塍水岸,篱旁舍边,各色各样的春花斗艳争红,东一簇,西一片,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花乱红” 的 “乱”字,颇能状江南暮春繁花的盛貌。古称豫章(今江西南昌)为楚尾吴头,石钟山地处吴楚交接处,西望是赣西、湘、鄂,东眺则赣东北、皖、苏。“楚吴天阔”,视野万里,登石钟眺望,其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

  三、四两句写望庐山。庐山在石钟山西,远远望去,只见重岩叠嶂,苍翠万重。诗中 “万峰搔首”,将匡庐群峰人格化。“搔首”,原指人由于不安而搔腮帮抓脑袋,如《诗经《邶风《静女》: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首诗则用以形容庐山万峰如人摆弄姿态。《徐霞客游记》描绘庐山石峰为“争雄竞秀”,争竞是一种姿态,搔首也是一种姿态,山而能搔首则更为新奇、诙谐、有趣,那俏皮劲儿简直把人逗乐,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东林”,指东林寺,为匡庐名刹,在庐山西北麓,东晋僧慧远创建,历代文人题咏甚多。立于石钟山上,本望不到东林寺,故曰“东林远”; 但由于东林为名刹,望庐山则自然极易联想起这座古寺,甚至会联想起与此寺相关的人事。远眺庐山固然很有意思,但近旁的石钟山也同样使人兴致盎然,所以最后一句诗人把望眼收回,“独上青山叩石钟”,去探求石钟山的奥秘。“青山”,回应首句“三月”。石钟山以其声如洪钟而闻名遐迩; 然而,其声如钟其实系水石相搏使然,并非出于人工的叩击。但是,末句下一“叩”字,则不仅紧切“石钟”,而且 一时水声、钟声如在耳边萦绕回响,使读者也如见钟形,如闻钟声,余韵不尽。

  此诗所写的江头乱花,吴楚云水,犹如江南暮春的巨幅画卷,给人的视觉以美感享受。不仅如此,诗中所写的如钟的浪声,似又为绘画艺术所难于表现。短短一首绝句,有鲜丽的色泽、传神的动作、悦耳的声响,描绘了鄱阳、江口、匡庐、石钟山诸多景致,没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恐怕是不易做到的。

相关推荐
  • 唐·薛据《登秦望山》原文及赏析
  • 清·何绍基《登舟》原文及赏析
  •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及赏析
  • 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及赏析
  • 唐·卢宗回《登长安慈恩寺塔》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 唐·畅当《登鹳雀楼》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白帝》原文及赏析
  • 宋·苏轼《白水山佛迹岩》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