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屈大均《摄山秋夕作》原文及赏析

【导语】: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摄山座落在南京城东面。南唐时,有位号叫栖霞的隐士曾在这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摄山座落在南京城东面。南唐时,有位号叫栖霞的隐士曾在这里隐居修道,于是人们也把摄山称作栖霞山。乾隆皇帝南巡时,曾称赞它是“江南第一明秀山”。

  对于秋景,有人喜欢用疏淡的笔墨勾勒其天高云淡、旷远劲爽的景象; 有人却喜欢用细密的针线描绘秋夜的恬静清幽。这首描写摄山秋夜景色的诗即体现了后一种特色。

  首联写秋风。诗人并没有从正面描绘秋风扫落叶的衰飒景象,而是先说“秋林”没有“静树”,再用 “叶落”频频(多次地)“惊” 动栖息于秋林的山鸟、不时发出啼鸣作补充,以动衬静,烘托出摄山秋夜的宁静氛围,有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中“鸟鸣山更幽”的境界。颔联紧承首句中所隐含的飒飒风声,先写听觉上的错觉:诗人居于室内,耳闻飒飒之声时断时续,疑是风挟雨至,然后点出一轮秋月于不知不觉中升上天空,从听觉转入视觉,引出颈联: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这一联,视觉与感觉合写,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相同之处在于,两人都运用了异色相衬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对于自然美的神往。不同的是,一为春日白天的景象,给人以盎然的春意;一为秋夜的景致,给人以幽邃的静谧: 当诗人发觉明月升天时,便推开“松门”,只见月光下“秋林”“积翠”,澄澈的潭水中倒映着碧空和空中的一轮明月。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形成三个层次: 碧空明月、“积翠”的“秋林”、“入”于“潭水”的“空明”(天空),“明”者更加剔透, 暗者更加苍苍。 一幅静谧的摄山秋夜图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尾联由景入情,含而不露。“渐觉” 二字表明诗人久久地沉浸在对摄山夜景的迷恋之中,及至听到“天鸡”啼鸣,才发觉天色将晓,不得不披衣而起,准备再踏上旅途。而诗人对摄山夜景依依惜别的心情全借“渐觉”二字含蓄地带出。

  全诗运用以动衬静和异色相衬的技巧,融听觉、视觉、感觉为体,从而增强了画面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
  • 魏晋南北朝·何逊《日夕出富阳浦口和郎公》原文及赏析
  • 清·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原文及赏析
  • 清·洪升《晚泊》原文及赏析
  • 金·黄庚《暮景》原文及赏析
  • 宋·范成大《最高峰望雪山》原文及赏析
  •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原文及赏析
  • 唐·韩愈《条山苍》原文及赏析
  • 清·纳兰性德《松花江》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原文及赏析
  • 清·张问陶《柳沟》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